光明谈:“平替旅游”,用性价比解锁“诗与远方”

发布日期:2025-05-23 01:34    点击次数:132

作者:章清

这个五一,“平替旅游”在网络上迅速走红。如果不想去三亚人挤人,可以选择去万宁或北海等地漫步;如果不想在云冈石窟排队,可以前往龙山石窟探秘。

“平替旅游”的核心逻辑是“相似景观+更低成本”。这来源于年轻人对理性消费的推崇、对社交媒体的热衷,逃离人潮、追求松弛感也是考虑的出发点。另外,一些种草媒体也成为平替旅游的“推手”。平替旅游不仅是一种务实选择,更折射出年轻一代对旅行意义的重新定义——从“打卡热门”转向“探索未知”,从“炫耀式消费”回归“体验至上”。

当然,“平替旅游”翻车的案例也不少。部分景点过度依赖滤镜营销,如某些“富士山平替”实为喷漆土堆,“雪顶”靠白色油漆伪装。而全国涌现的数十个小圣托里尼、小奈良,也在提示人们,要让“平替”真的能平替,旅游景点就得在独特的文化和高质量的服务上下功夫,真正成为不可替代的独特存在。



热点资讯

长歌行动画化:历史与虚构的边界如何把握?_争议_李世民_国漫圈

2025年的国漫圈,一场关于《长歌行》动画化的争议闹得沸沸扬扬。这边历史粉的举报信足有41页,像一份沉甸甸的诉状,罗列着各种“历史罪证”;那边动画里的角色建模,却被吐槽像塑料铠甲,质感拉胯。这事儿闹得不小,背后藏着的,是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一场激烈碰撞。 先看看这争议的风暴眼,从漫画到动画,《长歌行》踩了哪些史实改编的雷区。先说朔州沦陷这事儿,《旧唐书》里明明白白写着,朔州那可是军事重镇,战略地位相当重要。可漫画里呢,居然搞出个“割地求和杜如晦”的情节,这不是跟历史对着干吗?杜如晦作为唐朝...

相关资讯